关于新媒体编辑的严肃思考

发布时间:2017-04-05 19:42:09 编辑:站点网
前几天,虎嗅发布的文章《内容红利下的“做号江湖”:一天20篇、每篇5分钟、月入5万……》,其中内容一次次突破我的认知,看完之后感叹一句,我特么还是太保守了。最近运营一个头条号,用这几年积累下来的运营知识辛辛苦苦找内容,做分析,但是有时候认真找资料写了一天,文章的阅读量仍然比不上一篇三五百字的高,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做的是养生类的内容吧。移动互联网时代想要成为一个“作者”甚至“作家”真的很容易,移动互联网接地气的语言风格降低了写作门槛,甚至每次招来1个文学专业的实习生都需要用很长时间转变文风。再加上互联网资源丰富,无论想写什么内容,都有资料可以参考。用2分钟浏览热文,用5分钟简单改编,用3分钟上传发布,10分钟搞定。可是这种“小作坊”式生产出来的内容为什么能够成为热文?就好像快手为什么一夜间就席卷了北上广?呵呵,用户喜欢呗。小作坊式文章在头条这类有分发中心的平台能够大行其道,因为头条用户中,三四线城市占比较大,而快手也在默默无闻中积累了大量的农村用户。所以说,用户基础决定了内容的好恶。关于好与坏的评判也是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的,快手上的视频看完之后往往我们会觉得无聊、低俗,但是讨厌么?讨厌为什么还看呢?讨厌的话为什么不去看歌舞剧呢?内容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越来越不成章法?都是那点阅读量闹的。新媒体行业的考核大多是阅读量,粉丝量,与传统媒体的考核方式很不一样。传统媒体考核多是对文章质量的考核,至于发行量、广告收入,最多与主编的绩效挂钩,和普通编辑的关系并不大。有了对阅读量的要求以后,功利心就起来了,写文章就是为了阅读量,既然10分钟产出的文章就和8小时写出来的东西阅读量差不多,甚至还要高,那么谁还会去下功夫呢?自媒体做的好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比如“局座召忠”,让用户贴合自己;另一种是一切以用户为导向,过分迎合用户。特别对于头条这种有分发中心的内容平台来说,自媒体的品牌属性被极度降低,只要文章被推荐的多,阅读量高就好了,至于品牌感,还有那么重要么?
更多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temp.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