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假设受众掌握相关知识背景哇呵呵矿泉水,来自干城章嘉峰的矿泉水“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恒大冰泉,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无论是大自然还是长白山给我们的感觉都是绿色、天然、干净,甚至健康,因为大自然与长白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常识,所以这些文案没有问题,甚至很好地让我们相信它们与众不同,价有可原。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
干城章嘉峰是世界第三高峰比长白山几乎高出3倍呢。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假设受众知道产品相关知识背景的广告文案比比皆是,陷入知识陷阱,“99和44/100%纯粹”、“501蓝”都是经典广告,但如果我不说,你们知道前者是宝洁象牙肥皂的广告,而后者是Levi's的吗?所以,
文案从来不是在你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而是在受众的脑子里找出来的,要切记,受众并没有你知道的那么多。
五、忽视受众社会角色的转变一个悲观的人看喜剧会比一个乐观的人看悲剧开心得多。每个人一出生就带有天然的社会角色,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狗狗的主人等等,伴随着关系链的越发复杂,以及社会场景变化越发频繁,你会扮演着更多的社会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切换也会更加迅速,上一秒你还是部门的经理发号施令,下一秒你可以是在微信上安慰孩子的父亲。所以,当我们设计文案,考虑消费者的时候,并不是只看“他是谁”,还要注意看——“他现在是谁”举个例子,根据调查,这个酒吧的消费人群中白领占比大,于是你在酒吧布放职场技能培训的广告,你只注意到他们“白领”的身份,却忘记了此刻他们是“渴望放松”的求欢者,这时候,“求欢者”身份>“白领”身份。那么,换一个场景,你可以选择在白领中午常去的便捷餐厅进行广告,因为他们还有一下午的工作需要完成,这时候,“白领”身份>“食客”身份。
更多相关内容: